肾病医院

健康一夏祛湿养阳有妙招人民资讯


民间谚语,“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又称“苦夏”,是夏季常见病,指湿气侵入人体伤及脾胃,导致食欲减退、腹泻、低热等症状,好发于体质较弱的老年人和小孩。

夏季气候潮湿,疰夏成周期性发作,若进一步发展可致中暑。那么,如何预防疰夏呢?医院肾病内科主任医师金劲松表示,入夏养生当祛湿。

巧用“芳香”排出人体湿气

临床上,体内湿气重的患者主要表现为乏力、没有精神、头重如裹、头油、口臭、掌心易出汗等症状。金劲松介绍,这类患者或是痰湿过重,或是湿热过重,治疗要点均在祛湿。

金劲松建议,芳香类药物具有醒脾化湿、行气开窍的作用,祛湿人群不妨取适量的佩兰、艾叶、沉香、檀香、侧柏叶等中草药制成香囊,利用香味来调理体质,排出体内湿气。

金劲松进一步解释,佩兰有清利头目的作用,又被称为“醒头草”;艾叶辛温透散,具有辛香走窜之性;沉香有很好的芳香化湿、健脾胃之效;檀香素有“香料之王”的美誉,能够行气温中、开胃止痛;侧柏叶有凉血止血,生发乌发之效。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芳香类食物,如香菜、茴香、生姜、桂皮、茯苓、白术等,均有助于湿性体质者健脾去湿。初夏时节,可适当多吃一些利于祛湿的芳香类食物。

夏季养阳不会“火上浇油”

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大宝论》里曾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简而言之,夏天出现畏冷肢寒的现象,多为人体的阳气出现了问题。一是虚,即为阳气不足;二是堵,指阳气被阻滞。

金劲松表示,阳虚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脉搏微弱、舌苔发白、四肢冰冷、腰膝冷痛、长期脱发,不易消化等。长期低温吹空调、过量吃冷饮,易损伤人体阳气或导致阳气不通,出现疼痛症状。“夏季炎热,人体容易出汗,气随液脱,阳气则容易随之外泻。所以,夏季应注意固护自身阳气。”

文/本报记者朱燕

本文来源:中国家庭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gshis.com/sbzl/1803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