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医院

一条转发12万的微博,请继续让大家看到


8月13日,网友

xuxule发了这样一则微博:

坐公交车的时候,看到胳膊上绑着红蓝两条绷带的人,能给他们让个座吗?他们是肾衰竭晚期尿毒症刚透完析的患者,由于透析使身体里的水分和毒素大量脱出,他们的身体很脆弱,如果没有家属的陪伴,他们只能一只手拿着东西,另一只做瘘的手臂抓住扶手,这样有可能导致内瘘的破坏,内瘘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

这则微博得到了网友的大量转发和点赞。有网友表示,自己就是透析患者,刚做完透析确实很虚弱,因为没钱打车,常常坐公交回家,家人也不可能次次陪在身边,希望大家看到手臂上有两个这样绷带的人能够行个方便。也有网友回忆,坐公交时确实见到过绑着红蓝两根绷带的人,但以前并不了解情况,今后会多加留意,给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帮助。

透析完的患者都会绑红蓝绷带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作用是什么?带着疑问,浙江在线记者采访了浙江大医院肾脏病中心副主任医师蒋华。

内瘘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

蒋华表示,红蓝绷带确实是透析患者的标识。

在尿毒症病人中,除了极少部分“幸运儿”能获得肾移植的机会外,大部分只能紧紧抓住血液透析这根“救命稻草”来维持生命。

血液透析就是利用血液净化装置,将患者体内血液引流至体外,清除血液中的各种毒素和多余水分,同时补充各种有益物质,再将经过净化的血液回输回体内。整个透析过程就是在模拟人体的肾脏功能。

因此,每次透析,患者手臂上就会扎着一进一出两根针,红蓝两根绷带正是用于透析后的压迫止血。“选用红、蓝两种颜色是为了便于区分,红色代表动脉针,蓝色代表静脉针。”蒋华解释说,“红+蓝”是最常见的,但也有可能是其他颜色的绷带。

透析时,血液在体外循环中的流量达到每分钟毫升,而通常手臂静脉内血流量仅为数十毫升,远远无法满足透析的需要。因此,需要将动静脉搭桥,造一个内瘘,使动脉血直接冲击静脉管壁,促进静脉管壁增厚扩张。这样一来,几个月后,静脉就会有充足的血流量,满足长期血液透析的需要。

“做内瘘的手臂不能举高,也不能拎重物,否则极有可能出现瘘管闭塞、感染、血栓等并发症。”蒋华告诉记者,内瘘一旦闭塞,治疗就无法进行,随时可能危及生命。刚做完透析时,由于脱水,患者会异常疲劳,这时最好能坐着休息。“所以,就像这条微博说的,坐公交时看到透析患者,尽可能给他们让座。”

蒋华提到,尿毒症患者由于长期做透析,手臂上往往布满针眼,常引起别人的误解,以为他们是“瘾君子”,“希望大家多一份理解,不要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 

 

每年上千人来做透析多人长期报到

50岁的林芳(化名)是一名已经做了7年透析的尿毒症患者,撸起袖管,手臂上密密麻麻几千个针眼。她每周要做3次透析,每次4小时,经历一次透析好像打了一场仗,浑身酸软,累得连话也没有力气说,只能扶着墙壁慢慢挪动步子。做透析的这一天,林芳要在床上躺一天,不过到了第二天,她就能恢复元气,看上去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长时间靠机器维持生命,个中的艰辛、高昂的费用、内心对家人的愧疚常常让她感到痛苦。为了省钱,林芳也曾把一周3次透析减到一周两次,结果却是去“鬼门关”前走了一遭。如今,林芳想通了,医院“报到”,但她已能坦然地面对,乐观地生活,“没什么比活着更重要,我还想看着外孙长大呢。”

小赵姑娘今年30岁,因为先天性的神经源性膀胱,梗阻性肾病,逐步发展成为终末期肾病,从年开始在浙一定期做血透。去年7月,小赵发现自己怀孕了,最终决定留下这个孩子。

为了保证胎儿顺利发育,肾脏病中心主任陈江华立即成立了治疗护理小组,与产科副主任李央一起制定了治疗计划,如提高血透的频次,监测血常规、生化全套、血压、营养状况等。

怀孕期间,小赵增加了血透次数,原本一周做3次,怀孕的前四个月增加到了4次/周,到第5个月时增加到了6次/周。每次血透耗时3—4个小时,这意味着,医院躺上数个小时,每次都要被圆珠笔芯粗细针头扎两次……

幸运的是,小赵最终平安生下了女儿。

其实,像林芳、小赵这样的患者不在少数。目前,在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每年都有超过名尿毒症患者前来做透析,其中一半人长期来这里报到。

这个团队让肾病患者看到了希望

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终末期患者主要依赖肾移植、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三种肾脏替代治疗手段。

医院党委副书记、肾脏病中心主任陈江华的团队,在之前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们团队历经31年系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治疗技术突破,建立了一体化治疗体系,极大地延长了患者的生命,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陈江华教授介绍说。

在综合患者病情、家庭状况、卫生医疗可行性等因素后,通过技术创新,陈江华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建立了以肾移植为核心,以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为辅助的肾脏替代一体化治疗体系,实现了从单一技术为治疗手段的医疗模式,转变为以病人利益和疗效最大化为目的的个体化医疗模式,显著提高了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陈江华团队迄今共完成终末期肾病肾脏替代治疗例,患者10年生存率达到82.2%,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针对血透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团队建立了预防异位钙化、继发性甲旁亢防治和β阻滞剂药物干预综合防治技术,使长期血透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年病死率下降至0.55%~1.04%。

针对农村偏远地区终末期肾病患者就医困难的局面,团队创建了腹膜透析分级网络管理技术,建立了腹膜透析远程会诊和网络数据库,使一流的医疗技术直接覆盖到县区和乡镇,极大地惠及了终末期肾病患者。

见习记者:梁婧娴通讯员:王蕊夏燕燕

监制:曹漪洁

主编:尉洁婷

责编:陈雨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gshis.com/sbsy/1211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