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至今,所见中国行业,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医疗唯独“爬行”,只因领军人物断代消亡……
文丨杨亚茹
第一次见医院执行院长李定纲先生,是一场圆桌论坛,医院资源问题,他激动地提高音量;第二次在餐桌上,他匆忙扒拉着半盘炒饭,笑着说下午有会,赶时间;这是第三次见李定纲院长。
在陆道培医疗集团的办公室里,他一手握着会议茶杯,一手指着墙上医院的十周年题词“医院,攀登医德医术高峰”,向《四百味》介绍陆道培院士医院,以及将这医院带到行业最前列的经营之道。
改革开放以来,医院一直“把持”着中国的医疗命脉,在道培成长起来之前,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的患者把大三甲当做自己的救命稻草,即使这根稻草救不了命,也要抓到最后一刻。
李定纲说:“以前的血液病病人去大三甲是死而无憾,但是现在慢慢地,医院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经过17年的发展,医院在医疗圈闯出了话语权。以医院院长的视角,再去放眼整个民营医疗机构行业,李定纲觉得,“当中国有一百个道培的时候,医院就将初现曙光”。
年的统计数据是医院家,医院家,为什么已经占据数量优势的医院还撑不起市场?
呷一口茶,医院断代史被李院长娓娓道来。
「消失的诊所街」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已经有8年工作经验的李定纲,医院的普外科工作。此后的5年里,他在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肿瘤外科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一到纽约、曼哈顿,我就看傻了,满大街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还有各种医疗诊所,牙医的、心理医生的、家庭医生的,遍街都是。”
李定纲出身医疗世家。年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的父亲与母亲医院工作,而他们也恰恰见证了建国前后,医疗机构公私合营的那段历史。
如李定纲在美国看到的私人诊所遍地的情景,解放前,在上海滩也是如此。建国后,那些私人诊所的大夫都并入了医院,也就没有了私人诊所。
跟李定纲父亲同届毕业的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本地学生,很多是去接自家上一辈的诊所,医院当医生,“医院当住院医师、住亭子间,做好家庭医生,出诊一次就能挣到一条小黄鱼。”
何止上海,北京的胡同也有大大小小的中西医诊所。五十年代初,医生的成分就是“自由职业者”。
再往前,和现在的情况更完全不同,医生医院,也可以自己开私人诊所,出诊被叫做“出马”。名医一次“出马金”足够普通人家半个月的生活支出,私家汽车、西装革履,医生是体面又气派的职业。
▲一位医生和他的工作场景
“公私合营一改造,这些医生没了,文革前保留的中医诊所,后来也通通没了,有一技之长的中医,医院招了进去。”
年到现在,50年的时间彻底消灭了资本医疗,再多的政策也撼不动现在医生群体的保守,“他们天天骂体制的温床,但是他们却一定要死在体制的温床,”李定纲说医生就是这么有意思。
“体制是牢笼,很多人愿意在牢笼里待着,也有想冲破牢笼的,但冲不破,还有人想进入牢笼,就是一个怪圈。”
中国万执业医生,占世界医生总人数的25%以上,但不够中国人用,试想万医生走出体制、开办诊所,看病难的顽疾或许也就去了大半。
可是,个体执业什么样?自由职业人什么样?没人知道,“即使六七十岁的老医生,也不知道,他们当时刚毕业,还没学会经营就接受了改造。”
医改来临之前,中国医疗的私立基因就消亡了,公立圈禁着“自由职业”的医生,也从基因上扼杀着医疗的创新。
「舶来的医疗体系」
年,李定纲回国,医院,创建国内首家肿瘤基因治疗中心。医院,建立世界首家基因生物治疗与热疗的综合治疗中心。从体制内卸任后,他又投身民营医疗事业。
“之前一直在公立,期间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去美国的5年,深深了医院跟最好的大学一样,都是私立的。”
在美国,基金会是民办医疗机构的支撑体系。
李定纲从事研究工作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脱胎于美国最早成立的霍普金斯基金会。十九世纪后期,美国的医学院教育水平远落后于代表当时世界最高水准的德国,位美国医生先后赴德学习,把经验搬回美国。年,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随即成立。
“20年后,霍普金斯基金会与后起之秀洛克菲勒基金联手,打造了从大学、医院到公共卫生学院的整个体系,也制定了医疗发展的美国标准。”
二十世纪初,洛克菲勒基金会出资购买了英美教会创办的“北京协和医学堂”,改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美国标准进入中国。
▲医院老楼西门
“当时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医疗不仅有主流的美国体系,东北是日本体系,西南有法国体系,长江流域还有英国体系,刚解放是苏联体系,现在,95%的是美国基因的协和体系。”
中国的改革开放,对所有医疗体系“一刀切”。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收归国有,“协和体系”正式成为“中国体系”。
“美国医学发什么声音,中国医学做什么事,美国体系基因决定了中国医学不可能超越美国主体和主流,医学就是跟在人家后面‘爬行’,让这个行业非常没有生机。”
关闭民间诊所、整合医疗资源,把所有人才推向医院、将所有资源投向公立平台。现在,我们又想要通过政策把医疗推向资本市场,盘活中国的医疗事业,可是,禁锢这个市场创新发展的不仅是美国体系的基因,还缺人,能扛大旗的人。
「被束缚的民营医疗」
年至今,大小医改政策百项有余,开始锣鼓喧天,最终草草收场。
引得资本蜂拥而至,淘金所谓的大健康产业,李定纲看得明白,“资本是逐利的、短视的,他们不懂怎么做,不医院,怎么成为国际名院,怎么参与全球竞争,现在看来,做惯了房地产的国内资本进入后,大部分做的也都是健康产业的地产项目。”
不止资本不懂,医院的领头人也不大懂。
“现在的医院,很多都是公立退休的专家做的,他们还是公立那套,跟政府‘乞要’医保,想跟国有主体的大三甲竞争,那是小舢板和航母的竞争,根本不是对手,民营医疗需要差异化发展。”
李定纲告诉《四百味》,国际医疗旅游的千亿市场蛋糕就摆在那里,公立完全啃不下去,那就是医院该打的差异化。
在亚洲,国际医疗市场体量是亿美元,中国占比近乎于零,泰国、印度、以色列占比最靠前,“我们讲的国际医疗不是说有几个外国病人来看病,而是说必须申办医疗旅游的M字签证(Medicalvisa,医疗签证),到中国来完成一次医疗行为。”
医院是国有属性,难道拿着国内最优质的资源和人才去服务外国人?李定纲觉得这不太可能,“就像中国的足球,最先冲出亚洲的应该是俱乐部,不是国家队,而中国的医疗是比国足还落后的,这块蛋糕应该是民营来切。”
但现状是,自从公私合营改革之后,中国就失去了培养民营医疗人才的土壤,辽阔的蓝海里,竟无一舵手,没有可以建设大系统的人。
“国外的麦肯锡给我们咨询、给我们提建议,但是外来的和尚没办法念经,水土不服,中国自己又没有和尚,这个行业就得等,等着国家缴学费、资本缴学费、社会和人民缴学费,才能慢慢起来。”
在这个阶段,不懂医疗的资本家和没有经验的创业者碰在了一起,不成熟,但也是现阶段无可奈何的“最佳拍档”。
“国家不给民营投钱,我们也没有基金会,跟血淋淋的资本合作,这是新常态,他们投了钱,等着估值翻个几倍,呵,人家风险退出,虽然短视,但这是接力赛,还有其他资本来接棒,他们进进出出,反正行业在继续发展,资本确实带来了活力。”
「做先跑出来那一批」
步入21世纪,年近七旬的陆道医院退休,陆老是亚洲第一个、世界上第四个做异基因骨髓移植的开创者,他有一套独特医疗技术和运营经验,退休后,带着几个弟子,独立注册了现医院。
发展到现在,陆道培医疗集医院,占据了中国骨髓移植的15%左右,雪球已经滚到很大。
医院的运营风险巨大,在政策还没有鼓励民营时,医院的经验是不做首诊,凡是在公立三甲散去家财、治后连续复发的病人,一律接诊,治疗难度大,但规避了风险,影星赵薇参与发起的V爱白血病专项基金也能弥补部分诊疗费用。久而久之,形成口碑。
目前,道培医疗集团医院将在北京顺义区落地,占地5万平米,由李定纲“导航”。此外,拥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拿马等40多个国家医疗对接资源的李定纲,也将继续推进国际医疗业务。
▲李定纲担任主任期间,医院、医院肿瘤基因治疗中心在三年时间里,吸引了来自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南北美洲以及德国、英国等欧洲、亚洲50个国家与地区的近0位肿瘤患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收治国际肿医院科室之一。也是欧美主流媒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gshis.com/sbsy/12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