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医院

血栓分ldquo红白rdquo


脑卒中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血栓阻塞了脑血管,造成脑部组织缺氧而发生坏死。大家可能认为血栓都是一样的,其实血栓分为“白血栓”与“红血栓”。

血栓分“红白”

红血栓引发的脑卒中更凶险

01

白血栓:主要发生在动脉

白血栓是指动脉硬化斑块破裂时,血小板聚集在斑块碎片上形成的小血栓。由于血小板是白色的,肉眼观察下呈黄白色,故称“白血栓”。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血症、慢性炎症患者,吸烟、情绪波动较大人群是这类血栓的高危人群。

02

红血栓:主要发生在静脉

红血栓的主要成分是纤维蛋白及红细胞,肉眼观察下呈红色,故称“红血栓”。红血栓通常体积比白血栓大,且更容易脱落导致栓塞,造成血管堵塞面积更大,因此致死致残率更高。红血栓多见于房颤患者,其患脑卒中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高血压、甲亢、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衰等心脏疾病均是房颤的高危因素。

房颤是老年人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时,心脏收缩不完全,血液无法充分泵出,容易导致左心耳处血液滞留形成红血栓,脱落后最容易随血液流向脑部,形成“心源性脑卒中”。

此外,先天性抗凝血酶缺乏、蛋白C、S缺乏、恶性肿瘤、先心病、肾病综合征、长期卧床、大手术后、肥胖和静脉曲张也是红血栓形成的因素。

血栓治疗

白血栓要抗血小板聚集,红血栓要抗凝

因为血栓的性质不同,所以治疗方式也应有所区分。预防白血栓应降低血小板的聚集程度,使用抗血小板药治疗,如阿司匹林,但长期服用仍可发生心梗、脑梗,原因是阿司匹林不能解决陈旧性血栓的问题。预防红血栓应降低血栓凝结的风险,使用抗凝药物治疗,如华法林,但也存在起效慢、影响因素多、需定期监测凝血等缺点。当然,整个血栓形成过程并不局限于单一的血小板聚集或血液凝固,两者之间能够相互促进。比如急性冠脉综合征发作后,往往同时给予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因此要结合疾病、血栓类型、患者情况,才能选择合理抗栓药物。

“红、白”血栓如何预防

除了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等危险因素,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外,生活中还可通过以下方法辅助预防。

01

常吃不饱和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能促进体内饱和脂肪酸代谢,降低坏胆固醇,帮助调节血脂,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还能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微循环,抗血小板凝集,预防血栓。坚果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建议每天食用一小把。

02

补充纳豆激酶

众多研究表明,纳豆激酶有溶解陈旧性血栓、抗凝、改善血液粘稠度、降低血压和血脂等作用。一方面通过抑制凝血酶活性,阻止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发挥抗凝血的功效;另一方面修复血管内皮组织,抑制血小板凝聚和血栓的形成,因此长期服用可辅助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纳豆是纳豆激酶的良好来源,最佳方式是服用纯正的纳豆激酶补充剂。

03

适当摄入膳食纤维

美国营养专家建议适当多吃膳食纤维可使全身受益,让心脏病风险降低9%。适当增加粗粮、菌类、鲜豆类、竹笋等食物的摄入量,以保护心脏健康。

04

按揉内关穴

内关穴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的作用,常按可辅助对抗心律失常、房颤,保护心脏健康。内关穴位于腕横纹上三指处,拇指按住,垂直向下用力达到酸胀的感觉,每次按压20~30秒,反复3~5分钟即可。

图文来源: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gshis.com/sbmx/1653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