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412/c9oekn7.html2月14日,大年初三,高婵跟往常一样,一大早就收拾齐整,去医院。
医院肾内科的医生。
今年留杭州过年,这天,正好轮到她值班。
和同事之间问候了“新年好”之后,高婵一天的忙碌开始了。
8点查房。
肾科病房里依然有很多回不了家的患者,他们需要随时被监测身体状况,并做出治疗方案调整。有常年住院的老患者,她会俏皮地开着玩笑;遇到新收进的新患者,她会安慰一句:“新的一年一切都会顺顺利利的。”
查完房,她直接去了门诊,等着叫号的病人依次进来。
大年初三这一天,在医院是普通的一天,并没有因为是春节假期,有任何改变。“生病了依然要来看,药没了必须得来开。健康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这天正好是周日,血透室休息。本来她还要去血透室里看看病人的状况。
春节前,小时新闻记者曾跟着高婵去过一次血透室,记录下了那里的希望和坚持。
1】手臂上画上血管图
进入血透室前,高婵把口罩戴严实,洗得发白的花帽子也紧紧地系好。“疫情期间这些防护用具都很重要,我们把一次性医用帽子换了,用上这种棉布材质的,脏了就自己搓两把,一直到现在还没舍得换新的。”
市一的血透室外,有一间很小的等候室,专门给家属休息的。
高婵一过来,三两名熟识的家属笑着打招呼:“高医生好。”
高婵也笑着回应:“你好!又来陪着了呀。”
一些陌生的面孔透着焦虑,“我老伴儿还在问,那管子能不能拔了?”“我们家的手术排了吗?能尽快吗?”
“别急,我进去先看看,再跟你们一一来说。”高婵尽量一边安抚,一边进入血透室。
病房里的空调开得很高,20多张病床上都躺着人。每张病床边都是一个呼哧呼哧运作着的血透机器。
高婵拉着机器来到一个80多岁的老太床边。老人一言不发,安静地躺着。她患的是尿毒症,第二天就要做手术,高婵要为她做术前准备,包括血管评估、血管通络,这是她的专业。
她拿着扫描仪一点一点地在老人手臂上游走,确认血管的位置和状况。“她这个难度还挺大,血管有些地方很硬了,都堵塞了。”她一边操作一边用手感受着老人血管的位置。
在老人的手臂上,高婵用记号笔画上了血管走向,并让老人安心。
这个操作,她就花费了15分钟。还有几个随访病人,她都复查了一遍,并立下医嘱。“新血管挺好的,没事的时候多做做握力训练,增加血管的活力。”
“大部分患者都是年纪大的,每天来看看他们,他们也开心。”
2】每一个“4小时”都必须不出问题
时间,在询问病情、调整治疗、插管等一系列操作中溜走。
高婵说,肾病患者需要长期的治疗,因此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很大。
他们有多痛苦是常人理解不了的。简单来说,肾脏过滤形成尿液并排出,而他们肾脏的多余水分根本排不出去。多喝一口水,都会增加肾脏的负担,导致心脏超负荷,危及生命。
而透析则是替代肾脏工作,利用仪器排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分。一周三次,一次四小时,雷打不动。
高婵说,医生的职责就是保证每次的4小时都不出问题。
“十多年的老病人,其实是可以看出来的,神色相对轻松,只要坚持透析,是可以续命的。但是刚诊断出疾病的人,一时间是很难接受的。”高婵说,曾经高昂的费用击退了很多家庭,现在尿毒症纳入特种病例,医保可以报销。医院和家之间,对患者和患者家属来说,依然有一种无形的压力。
有时候她也挺无措的。有个30多岁的年轻人,确诊为尿毒症,刚刚做好了手术,未来则是无止境的透析,等待合适的肾源。高婵帮他检查完,男人一句话都不说,就呆呆地望着天花板,好像自动隔绝了病房里所有的声音。
高婵想开口安慰患者,又觉得很苍白。
她的患者中,有婚检时发现患上尿毒症的青年,也有20岁不到就确诊的学生。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保持乐观的心态,我们科室定期把患者聚在一起搞茶话会,让那些积极乐观的患者分享经验,也让那些新病人能尽快走出阴霾。”
3】记录每个病人病情的记录本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35岁的高婵一直践行着这样的标准。她有一本很厚的记录本,里面是她接手的每个患者的病情,并根据不同的情况,画上了血管。“每个人的血管都不一样,有粗有细,位置也都不同,所以每个人的治疗方案都不同。”
去年疫情,医院抽调了不少同事支援湖北,呼吸科和传染科的同事一马当先。“其实我也挺想报名的。但是仔细一想,咱们这个大后方也要守住呀,我们肾病患者也不能松懈呀。对于他们来说,一年天的日子,是用是否做透析来区分的。”
所以后来,科室里的大部分同事都留在了杭州,坚守岗位。
高婵老家徐州,年来到市一工作。一年一次的春节,成为了她最长的假期。
自从父亲去世之后,她便把妈妈接了过来。公公婆婆都还在老家。“去年没回去,今年也没回,老人挺理解的。等过完了节,疫情形势好一点,再把老人接来杭州住上一阵子。”
不上班的日子里,高婵即使是刷手机,也会打开“医田园”软件,里面有所有患者的检查结果、实时动态,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些治疗方案的判断和调整。
儿子7岁,假期里她陪着他跑步、做手工。儿子一看她要出门,就会很不甘愿。
她就会耐心解释:“你看,我不在,还有爸爸陪着你。医院里的病人,放假也回不了家,多孤单,我要对他们负责呀。”
(原标题《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大年初三,来看杭州一位肾内科女医生的日常》,编辑任征斌)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gshis.com/sbmb/18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