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1型糖尿病患者需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2型糖尿病患者虽然不需要胰岛素来维持生命,但由于口服降糖药的失效或出现口服药物使用的禁忌症时,仍需要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以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危险。
而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的选择、注射方法、局部皮肤、注射针头的使用、胰岛素的保存等,直接影响到胰岛素的吸收及疗效,继而影响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所以规范的胰岛素注射,是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必备技能!要做好胰岛素注射管理,医院糖尿病科专家提示广大糖友,切记不可忽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注射到腹部、手臂或注射在活动的肢体、局部加热、按摩均可加快胰岛素的吸收;注射于大腿或臀部、注射于瘢痕、疙瘩处、冷敷注射部位等会减慢胰岛素的吸收。应做到有计划的轮换注射部位,有效避免皮下脂肪增生。并在注射前检查、判断并避开疼痛、皮肤凹陷、出血、瘀斑、硬结、感染的部位注射。注射后局部忌做冷热敷,运动前避免将胰岛素注射于四肢。
二是注射完毕,针头应留置在皮下10秒钟以上,拔针后及时卸下针头。注射完毕后,针头在皮下停留的时间过短,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时,笔芯内的胰岛素可经过针尖渗漏出来。所以留置一下针头能有效的避免漏液。
三是如要减少注射疼痛,坚持针头一次性使用,注射时针头无需消毒,注射前提前30分钟将胰岛素取出,室温下回暖,选择细而短的针头,注射时肌肉放松等方法能减轻局部注射疼痛感。因为酒精消毒针头、注射低温胰岛素、重复使用针头、针头过粗、注射前肌肉紧绷时,注射到肌肉层均可导致局部明显疼痛。
四是针头不重复使用。针头重复使用,会增加注射局部疼痛感;由于热胀冷缩,笔芯内的胰岛素外溢导致预混胰岛素配比不准确,或空气进入导致药液污染增加感染几率;胰岛素在针尖处结晶阻塞针头;针头变得不锋利,损伤皮下组织导致增生;增加断针几率。注射中最好做到针头一次性使用。
五是预混胰岛素如未充分摇匀,会影响注射剂量的准确性。所以预混胰岛素首次使用前,要将笔芯或注射笔在手掌间滚动搓10次,然后持手中上下摇动10次,并重复两个步骤至少一次。以后每次注射前,握住笔芯或胰岛素笔手臂上下摇动10次,直至胰岛素呈白色均匀的混悬液方可以注射。
六是未开封的胰岛素要放在冰箱前部或门上,已开封的胰岛素放置在低于25℃的室温下。因为胰岛素在高于30℃环境中会失去活性,低于0℃的环境中会被破坏,所以不能将胰岛素放于车上或任何高温环境中,也不能把胰岛素放于冰箱的冷冻室或冰箱的后部。
总之,在胰岛素注射管理中,只有做到规范细致,才能保证胰岛素的有效吸收,才能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才能避免或延缓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或发展。
指导专家
许吉梅糖尿病科主任,主任医师黑龙江省名中医,鸡西市龙江名医、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内分泌与代谢病学专家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代谢专业委员会委员,医院医院管理分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龙江医派研究会理事,鸡西市糖尿病、内分泌学会副主任委员,鸡西市糖尿病学科后备带头人。
糖尿病科、内分泌科
长期的糖尿病科及内分泌科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糖尿病性足病、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酮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功能减退症等内分泌疾病的诊治。
手机:
办公—
出诊时间:周一、周四、周日(上午)
周海蓉糖尿病二科主任,主任医师
黑龙江中医药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黑龙江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黑龙江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四届内分泌代谢分会委员,黑龙江省中华医学会糖尿病青年委员。
糖尿病科、内分泌科
曾在医院进修内分泌科,擅长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的规范化治疗,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垂体疾病治疗、骨质疏松,痛风,肥胖症,脂代谢紊乱等。
手机:
办公—
出诊地点:门诊二楼(室)
出诊时间:周二、周三、周五、周六(上午)
李冬梅糖尿病一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中西医双本科学位鸡西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委员
糖尿病科、内分泌科
师从黑龙江省名老中医赵淑霞主任医师,先后于哈尔滨医院、医院内分泌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课程班、医院进修学习,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各种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痛风等内分泌系统疾病。擅长糖尿病性足病、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炎、痛风、高尿酸血症等疾病的诊治。
手机:
办公—
出诊时间:周三、周五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gshis.com/sbyy/13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