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肾脏病是富贵病,却偏偏“相中”了我。我出生农村,从小就树立要用知识改变命运的理想,倒不是贫图钱财,是穷怕了。
年5月,命运和我,这个即将参加高考的人,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我突然尿量减少,眼睑浮肿,全身乏力!
起初以为是高三太累了导致,几乎每天都要熬夜,没太在意。
5月20号,全身水肿,并出现咳嗽的症状,医院检查,医生只说是肾炎,尿蛋白3+,具体也没有说啥,就让留24小时尿。
当时对这个病,脑子里没有一点概念,以为吃点药就会好。
第二天早上,症状突然加重,县里的医生建议转去省城某医科大学二附院,医院医生找他的同学,让我爸爸妈妈准备元开后门的红包,这才住上了院(医院走廊加床的那种)。
当时家里急凑了3万元,爸妈一直安慰我一定能治好的,高考能考就考,考什么样都行。
可是我心里总感觉憋着一口气,为什么偏偏要在这个时候压垮我?
由于血浆白蛋白低到只有14g/L(正常40-55g/l),全身乏力,迷迷糊糊躺在病床上,但意识却是清醒的,零零星星听到其他患者叹息:
“才这么年轻,就得了这个病,要纠缠一辈子了。”
当时,就像天塌下来一样。怕爸爸妈妈难过,我不敢大声哭,可眼泪,还是不争气地流下来。
住院第一天晚上,爸爸一直在楼道里打电话借钱。半夜又被医生叫去谈话,后来才知道,医生准备给我用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
医院里实习,问了她们科室主任,主任医院肾脏病科(医院)。
5月23号,是一个周六,医院门诊不上班,只能挂了和肾脏科没关系的急诊科(后来才知道挂错了科),挂完号就被推到急诊抢救室,一晚两千多,一躺就是两晚上,并没有给具体的治疗方案,这算是生病后踩的第一个坑。
周一,爸妈帮我挂好了肾内科的初诊号,我穿着病号服直接去看医生,当时身体十分难受,乏力,烦燥不安,根本顾不上形象了。
一周之内,辗转3家医院,抽了五次血,已经感觉身体被掏空。按照医生要求去做了各种检查,最后还是让办了住院登记,回家等住院通知。
医生给开了两个月的药,强的松12片/天,降脂药和护胃药。血白蛋白这么低,很容易发生血栓。本以为能冒着栓塞风险去参加高考,可是肿的特别严重,呕吐,上呼吸道感染,茶饭不思,不得不临时医院打了利尿针。
当时身体状况很差,无奈放弃了当年的高考,离梦想一步之遥,这或许就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吧。
医院,当时几经周折,最后托人,总算是住上院,接受治疗了。咳嗽严重,肾穿刺推迟了两天,最后的穿刺结果为FSGS,度娘上说病理很不好,还有各种其他的描述,当时整个人都被吓懵了,整天忧心忡忡,情绪低沉。
幸运的是,住院后5天,尿蛋白就降到正常范围内了。各项指标都趋于平稳,管床医生说,这样的病例很少见,还好发现的早,能在短时间内用激素降到正常范围。
医院晚上不让陪护,每天晚上都是睁着眼睛看着窗外凄清的月光,心里一直在想自己该怎么办,自己还能活多久,想着自己努力了这么多年,全白费了,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父母。想着想着泪水就不争气地流出来了。一个17岁的青年,为什么要承受这么大的打击?也想过结束生命,但身后还有那么多双期许的目光,还有自己没能实现的梦想。
指标基本稳定就出院了,回家后每医院时的饮食习惯,以清淡、适量为主,在家人的精心照料下,水肿消失。
但是激素的副作用,使我的身体每天都会出大大小小的问题,脸变得肿大,脸的两侧还长出了胡子,体毛增多。偶尔还会出现股骨疼痛,腰背部酸痛等症状,时不时会有生不如死的感觉。
当时正值夏日,每天身体乏力,只能在床上躺着。激素的副作用使我的身体、心理饱受打击。
八月初,我坚持进了复习班。高中的成绩让我顺利进了复读班的实验班。高考的遗憾,我爬着也要补回来。
9月,高中的同学聚餐前来看望我,多是些安慰鼓励的话。我在脸上挤出微笑,假装很开心,心里却难过极了。
我不仅输了高考,还输了身体。高考的错过,使我饱受了他人的嘲笑讥讽,也让我看清了这个社会,看清了身边的人,到底什么是我应该珍惜的,什么是我永远也不会放过的,就算是一败涂地,我也要一笔一笔还回去。
高四这一年,每天都很难熬。要一边努力学习,争取保住自己的成绩,还要照顾疲惫的身体,定期复查。身体不能久坐,我就放弃上晚自习,自己回到租的房子里,每学习半小时,活动10分钟。高四这一年,是精打细算,如履薄冰的一年。
即便如此,那一年还是经历了肾结石。肾脏B超时,已经排出了肾脏、左右输尿管各3颗结石,最大的一颗直径9mm,当时疼到无法呼吸,死去活来。
我喝了很多水,又疼得无法入睡,坐立难安,只能在屋子里走来走去,直到傍晚,不幸中的万幸,用测量每天尿量的量尿杯接尿时,小腹难受,一阵剧痛后,竟然排出了许多小碎石块,其中最大的一颗包裹着血丝,整个尿液的颜色也是深红色,排出结石后,身体一下子轻松了许多,那天晚上睡眠出其的好(之前总会半夜醒来,睡眠质量非常差)。
不久之后,又被卖保健品的骗了两万多元,这是生病后踩的第二个大坑。
只怪自己当初对肾病了解太少,也没有机会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gshis.com/sbyy/12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