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作为肾病检查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出现尿蛋白迟迟不转阴的情况,肾病患者出现肾衰竭的风险会显著升高。这是因为尿蛋白异常作为肾病的典型表现外,它同时还是加速肾功能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尿蛋白的控制情况会影响肾病的整体预后。
据调查研究表明,肾病治疗5到10年后尿蛋白仍然没有缓解的患者,与常年尿蛋白定量保持在0.3g以下的肾病患者相比,肾病发展到肾衰竭的风险起码高出5倍。所以,如何控制尿蛋白异常,是肾病治疗中的关键所在。
为什么有部分肾病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尿蛋白却迟迟不转阴?
首先,有可能是对肾病的原发病的诊断不够清晰,在治疗上没有做出针对性治疗。其次,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在受到疾病破坏后,免疫力没有得到改善,病情难以恢复。然后,则是在治疗过程中,对于影响肾病的一些因素的管理有所欠缺,导致肾病反复加重,肾功能受到持续性的损伤。
这些都是肾病患者尿蛋白持续不转阴的原因所在。有些患者可能只有其中一点原因,有些患者则有可能是三种原因都涵盖其中了,那么尿蛋白降不下来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针对不同方面的原因,接下来我们详细来说一下该如何及时发现以及不同的应对方法。
一、及时明确肾病的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及规范用药。
尿蛋白是绝大部分肾病都有的症状,不同的肾病类型,它们所损伤的部位不同,那么尿蛋白的形成原因也有所不同,尿蛋白的严重程度也不一样,如果这种情况下按照同样的方案去治疗,则会出现“药不对症”的情况。对于如何治疗尿蛋白来说,明确肾病的病因诊断非常重要。
肾病中分为原发性肾病、继发性肾病。这两种肾病中,继发性肾病是由其他疾病引发的,相对来说继发性肾病比原发性肾病更好区分。
原发性肾病难以区分的原因在于肾脏病理类型众多,比如说肾病综合征,虽然它症状表现上都有大量蛋白尿,但是类型上却有膜性肾病、微小病变、iga肾病、局灶阶段性肾小球硬化症等等,在没有完善肾脏穿刺活检的情况下,往往难以区分,在治疗上也有一定的困难,很容易出现“顽固性蛋白尿”。
因此,对于肾病患者来说,及时完善肾脏活检,更有利明确肾病的病理诊断,从而可以选择合适且精准的治疗方法以及规范用药剂量、时间等,有利于控制尿蛋白漏出。
二、治疗期间合理用药以及利用中草药,起到调节并增强自身免疫力的作用。
本身慢性肾病就可以算是一种免疫性疾病,早期肾病由于存在免疫炎症反应,免疫力比较低下,如果还合并大量蛋白尿的情况下,那么会出现大量免疫球蛋白流失,导致免疫力低下。这时,如果用药上采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时,会导致免疫力进一步降低。
免疫力低下不仅会影响病情恢复,还会加重肾脏损伤。这种情况下,即便长期用药,也可能会出现尿蛋白难以转阴的情况。
在这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方法去调节自身免疫力。首先,是合理运用激素药物,激素药物是外力调节自身免疫力,那么用药期间可以通过“缓慢减量、长期用药”促使自身免疫力恢复。其次,运用中医中药调理身体,加强免疫力,比如说玉屏风散以及百令胶囊等等,切记运用中药需辨证使用,不可随意用药。
三、严格管理诱发因素
在肾病治疗过程中,除却病因以及免疫之外,还存在着一部分影响肾病的治疗,以及加重肾病的因素。比如说血压控制欠佳,不注重饮食调理、频繁出现感染、盲目服用有肾脏毒性的药物以及过度劳累等等。
在这里,着重强调“控制血压”,血压与肾病是相互影响的一对“齿轮”,任何一方加重都会影响对方。长期血压控制差、血压升高的话,会影响肾脏微小血管壁,加重肾脏损伤,那么自然会出现肾病加重,尿蛋白难以转阴的情况。
因此,肾病患者在治疗当中,尤其需要注意血压的控制情况,如果血压升高,需要及时做降压治疗,如果是IgA肾病患者,有可能需要长期控制血压,比如沙坦或普利降压,除了可以控制血压外,还有利于保护肾脏功能,可以帮助维持病情长期的稳定。
总的来说,肾病尿蛋白难以转阴,可以从病因、治疗、及生活管理三个方面出发去探寻原因,做出针对性的治疗。
最后针对如何调理肾病,我总结了一个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已经帮助了数以万计的朋友。这个方法一方面既保证了你的用药安全,另一方面注重疗效。如果你有这方面的困扰,可以点击下方我的账号头像,进入主页私信发送,我把这个方法发给你。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gshis.com/sbsy/17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