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青教授
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卫健委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医药发展奖获奖专家。现任中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内分泌学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内分泌区域诊疗中心、国家重点临床专科主任。主要学术任职有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内分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内分泌分会副会长、北京中西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业务专长:从医30余年,擅长釆用中医为主的方法和手段治疗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高尿酸血症与痛风、代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等。科研业绩: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课题50余项,己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其中SCI文章36篇。己主编学术著作42本。己培养研究生47人。己获得国家奖2项,省级和学会奖18项。其他荣誉:全国优秀规培医生带教老师;全国首届“郭春园式好医生”;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之星”;北京市“十佳优秀规培医生带教老师”;首都优秀中青年中医师;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学习之星;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首都中青年名中医等。
近年来,我国已成为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年7月,在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文件中,已将糖尿病的防治列入其中,足见国家对糖尿病的重视。目前,中国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达11.6%,患病人数达1.16亿人。加强对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加强对糖尿病防控已迫在眉睫。对此,本刊采访了中国医院倪青教授,他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为大家分享了糖尿病常见并发症诊疗策略以及预防。
问:关于防控糖尿病,您认为目前面临哪些最紧迫的问题和挑战?
倪青教授: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基数大、漏诊率高、治疗达标率低,还有糖尿病前期人数近2亿,因此,糖尿病预防和治疗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预防糖代谢异常的人群病情转化成为糖尿病,这是第一个挑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糖尿病患病人数越来越多。糖尿病属于终身性疾病,如若没有得到良好的控制,并发症将会越来越多,从而加重医疗负担,这将会给家庭、社会、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糖尿病知晓率低且公众对糖尿病重视程度不高,老百姓在预防、疾病筛查方面自觉参与数不足,患者对高血糖不重视、不干预,血糖控制达标率、糖尿病并发症的筛查率和控制率低。这些因素都是糖尿病防治中面临的挑战。
问:对于目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如何解决?
倪青教授: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加强宣传和教育。首先,我们要提高糖尿病在高危人群中的认知程度,要让公众了解糖尿病预防的重要性,以及糖尿病预防的一些基本方法等。其次,在政策层面上,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对糖尿病为主的慢病防控工作的政策、经费支持力度。第三,在治疗方面要加强力度和广度。如诊疗技术的推广方面目前还有很多不足,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一些基层社区存在大量确诊多年的糖尿病患者,这类人群的病情一旦得不到有效控制,病情极容易恶化,难治性血管并发症控制难度更大。
问:在您长期研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代谢综合征的过程中,能否分享临床中的一些经验?
倪青教授:代谢控制是慢病管理的基础工作,管理的基本目标在于对患者进行体重控制。首先,患者体重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达标,通过生活方式的调节以及一些中医药方法让患者的体重指数达到正常范围,这样可以有效抑制代谢综合征转化成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尿酸血症等。通过慢病管理方法,使代谢综合征实现逆转,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大幅下降。
在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治疗方面,中医这方面有一定优势。我国采用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有悠久的历史。目前有很多适合糖尿病治疗的中成药,也有一批相关指南发布,可供大家选择各种可行的治疗方案。
总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宜采取综合疗法,患者病情应该个体化区别对待,不管中医、西医,都在强调个体化治疗,个体化治疗就是根据患者个人情况为患者量身定制一套适合患者本人的治疗方案,这也叫作合理化综合治疗方案。
问:请您谈谈常见糖尿病并发症临床规范诊疗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倪青教授:糖尿病在治疗方面需要注意治疗的安全性、治疗方法的阶段性、要注意采用综合疗法。临床诊疗过程中,提倡多学科会诊。糖尿病属于多系统累积性的疾病,在制定诊疗方案时,往往需要听取多学科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分析、集体决策。医院,开展多学科会诊,这是目前最好的诊疗方式之一。
问: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常用的临床治疗药物涉及哪些?
倪青教授: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致残性高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糖尿病足的患病率呈逐年降低的趋势。在糖尿病足早期的药物治疗介入,可减缓病情就进一步恶化。临床上可用的药品很多,现在随着糖尿病患病的增加,患者基数较大,治疗手段和方法有很大的进步,这样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便捷的帮助。药物可选择的范围很大,但要遵从个体化原则选择。各种相关指南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帮助,即使是基层医生也能较好地运用指南、标准、规范。
问:您认为指南共识,对糖尿病足的防治起到怎样的作用?
倪青教授:在治疗疾病缺乏经验时,指南是一种行为准则,临床医生可以从中找到相应的治疗方法。目前我国针对糖尿病足,各医学会、各医疗机构都有各自的指南。临床上的指南都是基于专家共识或是基于临床证据,也就是流行病学调查证据,循证证据制定而成。
因此,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指南,针对糖尿病足预防有预防性的指南。针对糖尿病足而言,当患者出现溃疡、坏疽的情况时,指南可帮助医生建立相应的概念以及诊疗路径,应用指南中的方法可有效预防溃疡的再发生、预防溃疡变成坏疽。在指南的选择方面,也需要临床医生根据自己的就医范围和治疗目标来界定。目前,有中华医学会的糖尿病足指南,也有中国医师协会的糖尿病足指南以及中西医结合学会的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的指南等。
近期,我们制定了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的糖尿病足病证结合诊疗指南。指南教给一线临床医生,从指南中找到糖尿病足的预防方法,运用中药对糖尿病足溃疡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进行治疗,指南教给医生一些临床路径以及治疗手段和方法。
问:目前,中医中药干预糖尿病及并发症方面效果如何,取得了哪些成绩?
倪青教授:中医药在糖尿病方面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病。糖尿病前期中医可以截断扭转。糖尿病前期人群,通过中医综合手段,例如通过饮食、中医药药膳应用、中医锻炼、心理中医等综合使用。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糖尿病期,中药直接降糖,防微杜渐。中药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可以直接降糖,预防逆转早期并发症。配合中医生活方式,单位纯中药治疗也可让血糖可以实现达标。中药治疗还可以减少西药的用量和不良反应,例如在给患者治疗时,可以建议患者服用一些西药配合中药,就可以让患者不腹泻,这是中医在治疗中起到的部分作用。对于一些降糖药可以使用中药来代替,这样可以减少西药的用量。值得一提的是中医药对糖尿病并发症能起到抑制或改善的作用,中医药的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您看此文用秒,转发只需1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gshis.com/sbsy/14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