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医院

年肾脏病南京论坛内容速递


年肾脏病南京论坛内容速递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在绿树成荫、遍地蝉鸣的南京市紫金山庄,年肾脏病南京论坛-精准医学与肾脏疾病(PreciseMedicineandKidneyDiseases-NanjingForum)顺利召开。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办,邀请了国际和国内本领域的专家作学术报告,主要围绕精准医学在肾脏疾病领域中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研究和应用模式以及临床应用前景等方面。会议气氛热烈,座无虚席。

开幕式上,刘志红院士、史兆荣院长致开幕词。

刘志红院士指出希望通过更宽阔的学科交流,以精准医学来发展肾脏病的治疗。史兆荣院长向医院和肾脏病南京论坛的历史,指出了此次会议的目的和意义。

部分参会专家

开幕式后,首先由刘志红院士进行“精准医学与肾脏疾病”的大会讲座。刘院士强调,要将精准医学放到肾脏病的语境中,做到Therightdrugfortherightpatientattherighttime,需要建立肾脏疾病精准医学研究体系,即基于临床和病理表型的分型体系,结合多组学研究,区分不同肾病的分子分型。刘院士以IgA肾病和狼疮性肾炎为例,具体阐释了在精准医学时代下,临床治疗应有的思路。她还强调,需要从不同维度认识肾脏疾病的诊断,从临床综合征、组织形态学诊断、病因诊断到分子诊断,设计基于发病机制的靶向治疗,将精准医学应用到临床诊断的过程中。

王福生院士为大家带来了“慢性乙肝与艾滋病:功能性治疗和精准免疫疗法”的报告。王院士指出,免疫在慢性乙肝和艾滋病的发病和治疗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介绍了慢性乙肝临床免疫和治疗的特点,提出了在乙肝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特异性TCR-T靶向治疗有望彻底治愈慢性乙肝,联合免疫细胞治疗在治疗艾滋病中有较大进展。最后,他提出了一些促进细胞治疗的对策和建议。

短暂的茶歇之后,沈洪兵教授介绍了“大数据时代的临床医学研究”。他提出,我国越来越重视临床医学研究,而临床医学工作者需要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沈洪兵教授讨论了循证医学、转化医学、精准医学和整合医学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临床医学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大数据时代对临床医学研究的影响。他强调,要以科研的标准来对待临床,这样才能得到适合临床医学研究的大数据。

接下来,张宏教授介绍了“IgA肾病补体活化机制及临床意义:后GWAS研究进展”。她首先与大家分享了IgA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指出遗传学为我们研究IgA肾病提供了重要线索,而后GWAS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探究大数据结果背后的生物学机制。张宏教授强调,IgAN是补体参与的免疫性疾病,补体活化强度与疾病严重性与预后紧密相关,而IgAN补体替代途径活化受CFHCFHRs多个基因通过不同机制调控。

谢鹭教授给大家带来了“组学数据分析与网络药物注释”。谢老师详细地展示了多组学的整合思路和方法,从多组学的角度聚焦肾脏疾病,全方位展示蛋白和转录互作在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作用。她强调要在药物分子的作用机制和病人亚型的分子病理学之间建立对应关系,并且介绍了糖尿病肾病的数据库的搭建。

接下来,卢光明教授与大家分享了“慢性肾病的系统影像学研究”。他以肾纤维化为关键科学问题,采用磁共振成像新技术研究慢性肾病,并且提出以原发疾病为中心的全身一体(系统性)理念。另外,他从慢性肾病、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和神经系统并发症三个角度,解释了研究核磁共振成像在慢性肾病及其并发症研究的重要价值,强调了核磁共振成像新技术拓宽了我们对肾脏病的相关认知。

专家教授大合影

下午的第一场报告,曾科博士给我们介绍了“足细胞损伤过程中信号调控蛋白和迁移小体的研究机制”。他指出,足细胞表达SIRP并拥有免疫细胞的特征,而在细胞损伤过程中,SIRP快速丢失。实验表明,SIRP在足细胞的自我保护机制——自噬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他还讨论了足细胞迁移小体释放和足细胞损伤的关系。曾科教授指出,迁移小体是足细胞特有的微囊泡结构,但其功能尚不清楚;足细胞迁移小体的释放随着细胞受损及迁移的增加而增加,因而在细胞外尤其是尿液中检测迁移小体的水平可以对早期足细胞损伤进行预判和追踪。

随后,谢静远博士给我们带来了“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研究进展-精准医学探索”。他首先介绍了FSGS的预后及危险因素,进一步讨论了血清C3水平与补体活化可能对于治疗FSGS有影响。他根据实验,设计了FSGS危险评分研究,有望对临床诊断提供参考。另外,谢静远教授还结合三个病例,介绍了基因诊断策略及其临床意义。他指出,对于有家族史的、有综合性肾病表现的儿童,基因诊断是有必要的。最后,谢静远教授提出,基于高通量测序的Panel测序有望在肾病中广泛应用,改变目前的诊疗模式。

蒋松博士与大家分享了“基于组学图谱的糖尿病肾病精准医学研究”。他指出,目前糖尿病肾病仍然缺乏足够的治疗手段,而基于组学的研究有望达到DN患者的精准诊疗。他介绍了遗传背景在DN发生中的作用,而目前缺乏基于精准临床和病例表型的DN遗传背景研究数据。为此,他们进行了多中心的中国汉族人群DN全基因组研究,筛选出了几个位点。他们还开展了基于DN患者肾组织转录组-临床表型的分子机制和分子标志物研究,探索一些DN相关的新的机制,找到了同DN蛋白尿相关的“关键基因”。蒋松教授强调,通过多组学的研究,可以发现新的分子标志物和新的分子机制。

短暂的茶歇之后,由曾彩虹教授介绍了“数字化病理及其应用”。曾教授首先提出了数字化病理相对于传统方法的巨大优势,并介绍了相关新兴学科—数字病理信息学。她向我们介绍了数字病理切片的原理、扫描方式,以及现存的问题。另外,曾彩虹教授还介绍了数字化病理在临床、科研、教学和深度学习上的应用。

张爱华教授给我们带来了“线粒体相关肾脏疾病的精确诊治”。他首先介绍线粒体的产能功能与产生ROS的作用,并且指出线粒体DNA比核DNA更易受到损伤、更易突变的特性。他强调,线粒体DNA属于母系遗传,且其遗传具有异质性、阈值效应和随机性的特点。他强调,肾脏是除心脏外含有线粒体最多的器官,线粒体功能障碍将引起肾脏疾病。张教授指出,遗传性线粒体病的肾外表现具有临床多样性,其中CoQ10缺陷导致的肾脏病是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

接下来,戴春笋教授介绍了“Wnts调控巨噬细胞活化促进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和机制”。戴教授指出,巨噬细胞聚集和活化是促进肾纤维化进展的重要因素,而其调控机制长期受到学术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gshis.com/sbsy/1237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