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肾友来说,膜性肾病并不陌生,这是人们在成年之后特别容易患上的肾病。肾病患者如果抽一管血,发现「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为阳性,几乎就是膜性肾病了(敏感性与特异性均超过95%),如果年龄、症状、药物反应都符合,膜性肾病的诊断就可以板上钉钉。
肾穿刺病理诊断将膜性肾病分为1/2/3/4四期,不过临床上将该病分为这3种更方便治疗。
一、低危
特点:肾功能正常,尿蛋白≦4克/24小时。
这类膜性肾病主要是保守治疗:
1.减少蛋白尿;
2.控制血压到理想值(及以下);
3.用ACEI(普利)或ARB(沙坦)
二、中危
特点:肾功能正常,保守治疗后蛋白尿仍有4-8克/24小时。
这类膜性肾病需要使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治疗,一般3个月左右尿蛋白下降,使用6个月以上可以明显改善肾存活率(10年肾存活率从60%提高到92%)。
三、高危
特点:肾功能衰退,蛋白尿持续≥8克/24小时,这类患者约占膜性肾病的10-15%.
这类患者容易出现并发症,在控制尿蛋白的治疗之外,还要警惕并发症的发生,比如肾静脉血栓、利尿剂或其他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肾炎。而且容易出现病理类型的改变,比如一段时间后出现新月体,肾衰速度很快,要小心提防。
当年老师对我们说:
这个膜性肾病,很奇怪。有1/3,不治疗他自己会好;另外1/3,你治也治不好,早晚肾功能不全;剩下这1/3,是使用药物才能决定是否肾衰竭的患者。如果能结合中医中药治疗,效果会更好。
可是一个患者,你怎么确定他是属于这1/3,还是那1/3?没办法确定,都得按照规范老老实实地治疗,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只要治疗就还是有效果的。
现在,这个说法的准确度渐渐降低了。
随着对PLA2R的认识,我们逐渐能够区分开一部分继发性膜性肾病,这样自发缓解的那1/3是越来越少了,有时好几年都见不到一个。而且治不好的那1/3也越来越少,药物对膜性肾病转归和预后的影响则是越来越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gshis.com/sbsy/10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