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种疑问:肾病患者出现尿蛋白,可以用激素来治疗,但似乎没听说过专门用来解决尿潜血的药物。
那么问题来了:尿潜血靠什么转阴呢?
尿蛋白和尿潜血的产生有什么区别?
要了解治疗方法的不同,就必须首先了解产生原因有何不同。
尿蛋白的产生,与肾小球上皮细胞受损密切相关,通常是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过激炎症反应,使上皮细胞足突融合,导致蛋白质大量漏出(膜性肾病);
尿潜血的产生,与系膜区异常密切相关,通常是免疫复合物在系膜区的沉积,引起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区扩张,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受到压迫,内皮细胞裂隙变大,使红细胞“挤”出去(IgA肾病)。
尿蛋白和潜血的治疗有何不同?
从产生原因来看,尿蛋白更偏重于炎症反应,尿潜血更偏重于毛细血管裂隙。
所以,能够抑制炎症反应的激素就成了尿蛋白的基础用药,更何况激素本身具有降低细胞通透性的作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蛋白质漏出。
但尿潜血就比较尴尬了,这种因挤压而形成的毛细血管裂隙,激素几乎没有用武之地,通常只以常见的抗炎药物进行治疗,或者干脆不予治疗,因为尿潜血并不像尿蛋白那样对肾脏造成持续而明显的损伤。
相比来说,治疗尿潜血的时候,保持机体免疫力(比如不熬夜、清淡饮食、适当运动等)所起的作用还更大一些。
正确看待尿蛋白和尿潜血
尿蛋白和潜血都是尿常规中的项目,之所以是常规检查,一是因为操作比较方便,二是因为它并不能准确反映肾病的发展程度。
虽然有加号数量的区别,但我们并不能只凭加号数量的多少,就判断病情严重与否。
比如尿蛋白,通常还需要再做一个24小时尿蛋白定量,才能判断尿蛋白的严重程度。
因此,尿蛋白和潜血只是肾脏受损的辅助判断依据,再加上尿常规检查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干扰因素,医生们通常不会将其作为治疗效果的重要评估依据。
对于肾病患者来说,体检发现尿蛋白和潜血有加号,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是对的,但没必要进行超出医生方案的额外治疗,尤其是单纯性尿潜血,没有必要花费过大的代价使其转阴。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gshis.com/sbmx/17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