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医院

医防融合,助力糖尿病全程防控


全程防控!助力血糖管理!

导读

为全方位、多角度的分享糖尿病诊治领域新理念,进一步提升糖尿病预防与控制水平,年10月9-10日在杭州召开浙江省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糖尿病预防与控制学会年会。浙江省预防医学会会长叶真、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主任委员朱大龙教授、浙江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谷卫教授、医院洪朝阳书记和浙江省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武晓泓教授致开幕词,并邀请国内众多专家学者一起进行学术交流和分享。

糖尿病防治模式探讨

医院内分泌科朱大龙教授指出,中国目前约有1亿糖尿病患者,4.9亿糖尿病前期患者1。针对公众和糖尿病高危人群的一级预防和糖尿病致残致死终点的三级预防研究还明显不足。中国糖尿病教育和管理模式起步晚、发展年限和前期积累均不足,需开展多项糖尿病管理创新模式,进一步探索医疗体系的分诊及合作模式(图1)2。期待未来更多针对患者的更深化、更细化的研究发表,将生活方式干预落实到国家慢性病管理层面,从而达到预防糖尿病的目的。总之,中国糖尿病管理需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顺应国情和医改趋势,探索糖尿病患者长期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图1.糖尿病医疗体系的分诊及合作模式上海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卫庆教授介绍国家标准化代谢疾病管理中心(MMC)的发展情况。MMC按照一个中心、一站服务、一个标准化的原则建立全国总中心-区域-县域-社区中心四级预防网络,全国已超过家医院加入MMC,其中家MMC开始收治患者,管理36万余名糖尿病患者,每月新增管理患者1.6万。MMC模式下患者满意度、医院运转效率、医生科研能力和社会疾病负担均可获益。未来MMC将向四大慢病发起攻坚战,旨在降低糖尿病并发症10%,发病率1%。上海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彭永德教授指出,中国糖尿病防控形式严峻,基层将是管理糖尿病的主战场,基层规范化管理迫在眉睫。在基层落实糖尿病的规范化管理,需重视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早诊断,早干预,遵循中国指南。移动医疗可助力基层糖尿病管理,需要更多医生实践以探索出更适合基层的模式。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武晓泓教授主持优行项目启动会。该项目针对浙江省县级医共体糖尿病管理,由浙江省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及浙江省糖尿病防治中心联合发起,目前已有48家医院参与。于年10月10日正式启动,预计在年3月对患者进行远程智能干预和支持,6月完成项目数据整理、分析和观察,并发布初期成果。东南大学糖尿病研究所所长孙子林教授介绍糖尿病三级预防实践,包括二筛三防策略、糖尿病并发症筛查工作站和基层内分泌特色科室孵化。“二筛”指高危人群筛查和并发症筛查,“三防”指糖尿病前期一级预防,糖尿病二级预防和严重并发症的三级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筛查工作站建设标准包括20平米左右场地,配套设备和两位医护人员。基层内分泌特色科室已编写二筛三防手册和基层相关共识,制作规范化视频教材和教学幻灯。

糖尿病并发症管理

医院内分泌科谷卫教授指出慢性肾病(CKD)患病率日益增高,糖尿病是CKD的首要病因;约1/3糖尿病患者合并肾病。糖尿病肾病(DKD)患者心血管死亡率高、预后差3。DKD的防治应强调积极筛查、早期发现、综合干预;目前DKD的知晓率、筛查率低,治疗手段少且效果有限。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独特降糖机制可改善DKD多重危险因素;SGLT2i肾脏结局研究中,CREDENCE研究显示卡格列净可改善T2DM合并CKD患者的肾脏结局4;DAPA-CKD研究则证实,达格列净在伴或不伴T2DM的CKD患者中,可改善肾脏结局和死亡风险5。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武晓泓教授指出,T2DM的心血管并发症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占81.7%6。机制方面,内皮细胞功能是第一道防线,自噬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理机制(图2)7。目前,自噬性凋亡是糖尿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新机制。治疗方面,糖尿病合并心血管并发症需综合管理,包括降压、调脂和降糖。管理策略应从“降糖为主”向“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gshis.com/sbmx/1221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