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医院

肾病科普尿蛋白为什么迟迟不降,也可能是这


什么是尿蛋白

尿内出现蛋白称为蛋白尿,也即尿蛋白。正常尿液中含少量小分子蛋白,普通尿常规检查测不出,当尿中蛋白增加,尿常规检查可以测出即为蛋白尿。尿液检查,出现下列任何一条,就是蛋白尿:   1、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也就是常说的尿蛋白阳性;   2、尿蛋白定量0.15g/24小时;   3、尿蛋白/尿肌酐mg/g。   如果尿蛋白定量≥3.5g/24小时称大量蛋白尿。   蛋白尿是肾脏病最常见表现,多数情况下,少量蛋白尿没有任何临床症状,通常是在尿常规检查时才被发现的,大量蛋白尿时可出现尿中泡沫增多。   尿蛋白阳性就意味着肾脏有损伤。一般来说,尿蛋白量越大,肾损伤就越严重。

蛋白尿的治疗措施

  肾病患者首先要明确诊断,然后根据蛋白尿的形成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1、对微小病变性肾病、IgA肾病、膜性肾病等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病,以及由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系统性小血管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蛋白尿,一般使用激素治疗,或者合并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   2、对糖尿病肾病、高血压性肾脏病、脂蛋白肾病、痛风性肾病、肥胖相关性肾病等全身性疾病导致的肾损害,应积极的控制血糖、血压、血脂、血尿酸等全身性疾病。   3、无论什么原因导致的蛋白尿,都可以使用沙坦类或者普利类降压药,除了降压作用外,二者都有降尿蛋白和保护肾脏的作用。但降尿蛋白和保护肾脏所需的用量要大于降压的用量。   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尿蛋白纹丝不动,没有什么效果,这时医院/医生治疗,改变自己的用药,或者干脆擅自把药停了,去寻找降尿蛋白的偏方土方,但依然降蛋白效果不佳。要注意了,这可能不是用药的问题,先看看是不是这几个因素的原因:

01

“原始”指标不降

  比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痛风肾、肥胖相关性肾病等肾病类型,如果不将血糖、血压、尿酸、体重等的指标控制好,继而由于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肥胖引发的肾损害也很容易加速进展。而且发现肾损害的时期越早,治疗越及时,降尿蛋白也更省力。   在尿蛋白定量低于1克时,患者一般服用沙坦、普利类降压药就能取得不错的降蛋白效果。当肾损害加重时,出现大量蛋白尿,就得让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猛药上场,此时也多结合中药施治。

02

忽略病理类型差异

  如淀粉样变性肾病,本身治疗效果、预后就很差。一些病理类型如狼疮肾、IgA肾病等,患者一般属于激素依赖或激素抵抗型,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患者不能拿自己和他人的病盲目比较,甚至照搬他人的治疗用药,凡是忽略病理类型的治疗都是不负责任的。况且即便病理类型相同,个体本身以及对于用药等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样。

03

饮食口味过重

  

相信不少肾病患者会认为生病只要吃药就行,别的事情无关紧要,不用在意是否健康合理。但是饮食过咸确实会升高血压,加重尿蛋白,口味重确实不符合肾友们的疾病管理要求。   通常肾病患者每天的食盐量不能超过6g,而对于已经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甚至肾衰竭的患者来说,食盐量更是不能多于3g。同时,也要少用酱油、味精、鸡精等高盐调味品,可以用适量的葱、姜、蒜等新鲜食材代替,满足低盐的需要。   因此,当治疗效果不佳的时候,不要总想着该换个什么药,先看看用药时间药量等是否遵从了医嘱,并积极控制好血压、血糖等加重肾损害的因素,以及各种不良生活习惯带来的影响。健康咨询、预约专家等,可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gshis.com/sbjb/10947.html


当前时间: